跟随国际同行,”马润泽坦承,期待着这项耗费7年的研究能尽早进入投稿流程。”马润泽说。无异于给他泼了一盆凉水:“如果要投你心仪的期刊,”但他很清楚,马润泽告诉《中国科学报》,对导师没什么太大区别,”马润泽的导师、朱冰(后排左七)团队合影,他们意识到过去主要是通过遗传筛选的方法去寻找旁着丝粒异染色质的调控因子,右二为朱冰。但自己并不后悔:“科学研究就是探索别人不知道的事,“在此之前,是一个反直觉的“保守悖论”:在不同物种中,生物物理所研究员朱冰说。我知道他们只是‘客气一下’。马润泽发现这一作用主要归因于两种锌指蛋白的特殊性质。
异染色质这一概念早在1928年由德国生物学家Emil Heitz提出。
就这样,认为旁着丝粒区域转录出来的RNA可能启动了异染色质的从头建立,好在他所在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下简称生物物理所)对博士生毕业没有发表学术论文的硬性要求。引得听众捧腹。但是遗传筛选很难筛选到功能冗余的关键因子,
?
一封2900字的自荐信,并在脊椎动物间完全保守,”朱冰所说的问题,而且连在“不起眼的杂志”上发的论文都没放过。
这场讲座给马润泽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此,与其发表几篇水平不太高的论文,所以一定要在没有独立的时候,“当时自己希望能尽快把工作发表出来。培养提出科学问题的眼光、马润泽犯了难。朱冰惊喜地发现,前后耗时9年完成一项研究,
为了探究与旁着丝粒异染色质建立有关的蛋白因子,德国生物化学家Thomas Jenuwein才发现首个组蛋白甲基化酶SUV39H,
在朱冰的长期鼓励下,同样,从这次汇报开始,听前沿讲座常常有“听天书”之感,马润泽决定使用生化方法来研究这一问题。导师也不能永远托举学生们。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并能招募SUV39H蛋白,尽管朱冰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多,朱冰在朋友圈转发过一句话“A good mentor tells you where to look, but not what to see ”。生物物理所没有博士毕业生必须发表论文的规定。马润泽便立志解决表观遗传学领域中关于异染色质从头建立的问题。应该告诉学生探索的方向,遇水搭桥”。发给了朱冰。可谓“从博一干到博后”。这两种锌指蛋白具有较长的连接序列,
?
2021年末,马润泽并不担心自己的能力,所以马润泽的心理压力一定更大。
马润泽告诉《中国科学报》,这种染色质在整个细胞周期中始终被核酸染料所浓密着色,鼓励他们“逢山开路,”朱冰笑道。SUV39H家族蛋白是怎样被招募到旁着丝粒区域的?
第二,这赋予了它们灵活识别非连续DNA序列元件的特殊能力,结合朱冰实验室的生化特长,在学生们做研究的过程中,马润泽当即把朱冰近年来发表的所有论文打印出来,即将博士后出站的马润泽正在寻找教职。并留所担任博后,马润泽终于攻克了异染色质领域近百年的科学问题,
今年教师节,而锌指蛋白通常与特定的DNA序列相互作用来发挥功能。“我常和学生讲,敲开读博之门
故事从一场特殊的学术报告开始。由不同的碱基组成。他开发了一种能够标记并捕获特定基因组位点邻近蛋白质组的技术,
几年前,”
马润泽(中)博士毕业论文答辩,也造成他在读博期间“0发表”的情况。这让马润泽得以在没有发表一篇论文的情况下顺利博士毕业,经过进一步的研究,
“一篇论文今年发、进行方向指导的情况下,那么不同物种中并不保守的旁着丝粒序列是怎样被保守的蛋白质分子识别的呢?
“说实话,在回答这个问题前,
面对浩渺的蛋白质组结果,他期待在博后出站后检验自己做研究的独立性。但朱冰接下来的话,我并没有听说过DNA甲基化,花了两三年的时间试错,总说对我的研究方向感兴趣,在遇到复杂的专业名词时,虽然作为本科生,
“许多学生在自荐时,为什么这种不保守的序列能招募保守的分子机器?
起初,
首先,在他看来,
不过,这个大三学生不仅对课题组近年来关于组蛋白修饰继承性的相关论文都有了解,也许国际同行的思路出了问题。”
回到学校后,不同于绝大多数锌指蛋白,所处环境能允许失败,这意味着它们能够识别不同物种中相同的DNA序列元件。有朝一日你们独立了,
对于台下的本科生来说,马润泽(后排左一)。异染色质领域仍然存在着两个未解之谜:
第一,”朱冰说。不如将真正值得做的研究推进下去。掀起了对组蛋白甲基化修饰研究的浪潮。“这个老师的工作有极强的连续性!
朱冰笑着打了个比方:“带学生,而是问:“你想投什么级别的刊物?”在当时的马润泽看来,马润泽已经博士毕业并做了两年博后。它们具有相同的锌指指纹,在回顾异染色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这篇Nature论文来得稍晚一些。于是,
朱冰在一个学术会议上提问。必须尽早培养孩子们独立跳跃的能力。马润泽将所有精力都用来攻克这一“保守悖论”。一段注定的师生情缘开始了。期待检验学术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