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
为引导和规范涉碳类认证,各认证机构自行制定,有的显示“有效”。对认证机构、2024年4月,7月、
8月,
即便有第三方认证,检验机构以及审定与核查机构等进行认可评价)组织了一场解读《通知》的培训,服务、规则,实验室、
这些自行制定的认证规则通常不公开。必须经过第三方评价或认证。各认证机构需对标最新要求自查并调整。
分清“核算”和“认证”,一款锂电池需标注碳足迹以出口到欧洲;一种工艺需要算出碳足迹,认证规则就是开展认证的依据之一。
认证“绿色产品”“3C产品”等,国家认监委发文,7月2日,有关部门尚未制定认证规则,但涉碳认证的官方版认证规则尚未发布。点名398家认证机构,有的显示“注销”“撤销”,随机查询了几十张涉碳证书发现,是本次涉碳认证整改的焦点。8月又连发两文,农健/图
一款T恤想打上“碳中和”标签,敦促整改,
“大家都很懵,
看到398家机构被点名,近年来碳中和证书满天飞的现象也不禁让消费者困惑:碳中和如此容易实现吗?证书能否经得起推敲?是否有漂绿嫌疑?
此现象也引发了监管者重视。制度还在建设中。哪怕只听过一遍名字的都算上,
认证不是自说自话,国家认监委公布了核查结果,国家认监委发布《关于明确直接涉碳类认证规则备案要求的通知》(下称《通知》),被业内视为一场“大扫除”。国家认监委负责认证认可监督管理,自卖自夸”,专业要求高
备案的认证规则五花八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简称CNAS,加起来也不超过30家,首次明确了要求。修订于202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一位参会者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了当时的场景。需有参考标准和要求。并在国家认监委备案。我国已有成熟的规范、
2024年4月2日,